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先期通水,長江黃河成功「握手」

2023年7月16日,中國大陸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先期通水。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引進江水,穿過秦嶺輸水隧洞近百公里後,補給進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實現長江和黃河在關中大地成功「握手」的壯舉。

南水北調,潤澤關中,解渴陝北

「引漢濟渭」是陝西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背後反映著西北大省水資源長期匱乏的困境。這是帶動陝南發展的世紀工程。這是人類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施工難度世界罕見的超級工程。

陝西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為全大陸總量的1.48%,全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全省71%的水資源,集中分佈在陝南地區,而土地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65%、77%和90%的關中和陝北地區,水資源量僅占全省的29%。

陝西也曾多次實施水利工程,但缺水問題始終未得到根本解決。為改變這一狀況,經大陸相關部門批復,2011年底,「引漢濟渭」工程正式開工。

「引漢濟渭」由調水工程(一期工程)和輸配水工程(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組成,總投資約516億元。受水區域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萬人,新增5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用水。

秦嶺輸水隧洞,施工難度世界罕見

秦嶺輸水隧洞全長98.3公里,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隧洞最大埋深離地面2012公尺,施工難度世界罕見。超高溫地熱、岩爆、湧水……參與施工10餘年,中鐵十八局引漢濟渭專案部經理宋偉幾乎遇到過隧洞施工的所有難題。

施工團隊身處1840公尺的黑暗中施工,冬天時就算秦嶺腹地的氣溫已降至零下10餘度,隧洞內的溫度仍高達40多度,濕度超過90%,像一個密不透風的「大蒸籠」。

同樣參與施工10餘年,中鐵十七局引漢濟渭黃池溝配水樞紐專案黨工委書記陳昌林說,秦嶺隧洞施工區域多是硬度大的石英砂岩,特別費鑽頭,一般的施工專案一個鑽頭可以鑽兩三公尺,在這裡鑽兩三公尺需要六七個鑽頭。

費鑽頭,也費刀頭。負責給掘進機更換刀頭的工人李超說:「一個刀盤有52把刀,一把刀400斤重,遇到異常堅硬的岩石時,最快一天刀刃就磨平了。」

頻繁的岩爆帶來的風險更大。統計數據顯示,在岩爆高發區域,高峰時每天岩爆次數多達286次。施工人員說,岩爆時碎石像子彈一樣射出幾十公尺。為了安全,一線工人甚至要「全副武裝」,穿上防彈衣、戴上鋼盔。

10餘年間,一批又一批秦嶺深處引水人,懷抱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埋頭苦幹、勇毅前行。

堅守綠色底線的生態工程

規劃秦嶺近百公里的輸水線路之前,生態保護一直被放在首位。

引漢濟渭工程黃金峽水利樞紐,一條全長1908公尺的「生態魚道」,是漢江魚兒洄遊的黃金通道。「魚道中設有41個『休息室』,魚兒能在這裡歇口氣,再『回家』繁衍。」陝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黃金峽分公司經理張鵬利說。

為了盡可能避開動物的活動範圍,設計團隊對線路進行了不少改線和優化。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渭輸水隧洞總設計師李淩志說,「例如嶺南段最早採用的是1500公尺深的豎井方案,後改為採用長達5800公尺的斜井方案,雖然投資大幅增加,但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廢水處理也異常嚴格。在位於黑河上游的秦嶺輸水隧洞6號、7號支洞廢水處理站,留養的幾十尾金魚有著特殊的功用。這些金魚不是用來觀賞的,而是『水質生物檢測員』,如果金魚可以在處理過的水中長期存活,廢水才能被排放。

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後,將解決西安、咸陽、渭南、楊淩等關中地區城市的生活與工業用水需求,有效改變關中超埰地下水、擠佔生態水的狀況。秦嶺深處,漢中市佛坪縣大河壩鎮沙坪村,盛夏時節,廢棄渣場覆土後建成的耕地綠油油一片。原來溝溝坎坎的河溝地,如今也已變成連片平整的高標準農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