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入,隆重又夢幻的各朝代婚禮嫁衣

唐代以前,女子結婚禮服以黑色系與深藍色系(青色)為主流, 跟戲劇中一片鮮紅的婚禮場景大異其趣。

電視劇裡身穿大紅禮服的新娘,大概得要到宋代以後才能找到⋯⋯

 

西洋白紗,流行不到兩百年

在現代人的想像裡,西方婚禮中的新娘必然是一襲白紗。但事實上,十九世紀以前的新娘在結婚時,往往就是穿上自己最好的禮服而已。尤其工業革命以前物資相對匱乏,家族中的衣物經常是代代相傳,珍貴的禮服通常以深色為主,因為在深色布料上的髒污、磨損、縫補、修改等痕跡比較不明顯⋯⋯。

當然,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前也有新娘穿著白色禮服參加婚禮,但實屬特例,因為白色是喪禮用色。如蘇格蘭的瑪麗一世嫁入法國王室時穿著白色禮服,兩年後丈夫去世,據說就有人批評是新娘祝衰,剋死了可憐的新郎。

不過由於維多利亞時的英國一片榮景,資本主義情勢大好,女王的白色婚服頓時成為高貴楷模、時尚樣本。白色婚紗的「傳統」,就是發源於維多利亞的婚禮,實際上不到兩百年的歷史。

1910 年 4 月 21 日,高再祝、高許美結婚照,新郎受西化影響身著西服、新娘則穿著傳統旗袍。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在中國也有一位新娘,她不經意間的回眸一笑,兩千多年來都在人們的遐想中反覆綻放: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詩經·衛風·碩人》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秋時著名的美女莊姜嫁給衛莊公時的場景──頂級的家世、氣派的車隊、雄壯的侍衛、華麗的陪嫁陣容,都只是襯托女主角的背景;茅草嫩芽般白嫩纖細的手指、凝凍油脂般的光透美肌等描寫,也不過是堆砌著漂亮的形容詞。但是莊姜目光流轉間嫣然一笑,頓時這幅美人畫就有了生命和靈魂,令讀詩的人低迴吟詠,魂牽夢縈。

相較於體型嬌小的維多利亞,莊姜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大豐美,不愧是山東姑娘。不過現代讀者大概會覺得有些困惑:作者從各方面描寫了這位美女,怎麼沒寫到她穿著怎樣的禮服呢?

其實是有的,就是那一句「衣錦褧衣」,錦衣上蒙著細麻罩衣(旅行用防塵衣)。因為對當時人來說,沒有描寫她穿啥的必要──既然她嫁作國君夫人,那當然是穿翟衣了。

在結婚禮服這方面,東西方態度是一致的:大家把自己最好的禮服穿出來就對了!

魯哀公曾經對這點表示過不解:國君最高級的禮服是冕服,穿著機會相當少,通常是當祭服用,此外就是在諸侯朝覲等重要場合才會穿著。為什麼婚禮這種相對尋常、家家都有的禮儀活動時也要穿冕服呢?還要寡人親自去迎親,這不會太隆重了嗎?孔子表示:「『生命的意義, 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世上還有比這更隆重的禮嗎?


這幀1925年攝的民間結婚照,新郎倌為前縣議員鄭大洽先生。新郎穿大襟西服,新娘則穿旗袍戴及腰頭紗,別有一番風味。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 周朝婚服—爵弁玄端,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舉行時間從「昏」,即黃昏舉行婚禮,跟今天在上午(中午)舉行婚禮大異其時。和今天的大張旗鼓不同,周朝的婚禮更低調、含蓄、內斂,不擺宴席,不鋪排場,因此,婚禮服飾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以玄黑色和纁紅色為主,象徵著天地的神秘色彩。女性婚服也並非今天的大紅色搶眼奪目,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髮,婚服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陽氣而致平衡。

【新郎服飾】 爵弁,玄端禮服,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 唐朝婚服—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士假絳公服親迎,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頭上的佩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禮服為「青質連裳」,上衣下裳屬連的青色深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大膽的色配衝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據說紅色婚禮服飾起源於准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飾 ,而且根深蒂固。

 

  • 宋朝婚服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許不同,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幞頭公服,其餘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圓領衫、兩個角往上折而後交叉固定的幞頭(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顏色是青色。

 

  • 元朝婚服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 明朝婚服—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熟知的大紅婚服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製。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婦則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

明朝婚禮服飾一般是九品官服——鳳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 清朝婚服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是以旗袍為模板。結婚當天則要吹鑼打鼓鞭炮聲聲八抬大轎以至於整條街都知道。

  • 民國婚服—中式裙襖,婚紗興起

這個時候,在時代的背景下,西方的婚禮習俗也逐漸傳至民間,常見的婚服除了旗袍中山裝外,也出現了婚紗和西裝禮服,頭飾也不再是鳳冠霞帔,而是白色頭紗。

而真正在廣大女性中掀起一股白色婚紗浪潮的,是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禮。宋美齡身著白色西式長裙禮服,身後拖著一段銀線繡花的白色長紗。潔白的婚紗、精緻的頭紗、美麗的康乃馨,令人耳目一新,追逐新潮的女性紛紛效法。

婚紗,是兩性平等地位的見證,是女性彰顯和表達自我的權利,也有著獨特的精神和情感意義。

 

另外想要了解台灣當地的婚禮服裝演變,這裡可以看更多:
國家文化資料庫
百年偕老 (一)—從圖像資料看婚禮服飾的演變
步向紅毯的那一端:臺灣人百年婚俗演變
台灣早期漢人傳統婚禮盛裝服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