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小編精挑細選的好文~
台灣可能在綜藝節目帶起的附加商業型態這方面發展的可能比較慢一些些,大陸就不停的發展了許多新的業態,這點是很值得我們多去觀察的,大陸正值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互聯網方面發展的迅速讓整個大環境變化越來越快,如果不跟著求新求變就容易被淘汰,變化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新奇的東西。
綜藝大火,實體商業似乎也有了新的落腳點。
一方面,新零售超市接連收縮、米其林餐廳不被買賬、IP樂園也並非萬能——現實不斷告訴我們:商業市場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這幾乎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休閒娛樂業態這一流量工具,近年來的提及率不斷攀高,運動+娛樂、文創複合店等“新娛樂”業態,逐漸成為國內商業項目招商的新突破口。
而推波助瀾這些新業態的最大“功臣”,也不再是電商老大或者汽車快消,而是最平民最日常的人氣綜藝節目。
新鮮會玩的招商新寵
根據某數據統計機構對中國線下娛樂行業的市場規模核算和預測,2019年中國線下娛樂各行業總體市場規模將突破4900億元,而2014年這一數字僅為2374億元。5年內以穩定維持約15%的年均增長率,足見該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各位商業地產從業者更是能切身體會到,購物中心裡主推的引流業態,已從兒童親子業態逐漸輪轉到了娛樂業態,有話語權的也不再只是新零售超市和國外快時尚。
不管是新開出的商場項目、還是舊物業改造後重新面世,都在拼盡全力地拉攏一些新鮮“會玩”的娛樂業態。
確實,在商業地產領域裡,只有立新,才能製勝。
在漫長的項目開發週期當中,存在無數個的決策點,每次“立新”的決策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冒險精神”。
而維護一個還在成長路上的娛樂業態主力店,除了要付出租金、高額裝補外,更是需投入至少兩年觀察期、三年建設和培育期,都未必能換來長久成熟期的一場投資,判斷難度及承擔風險都極高,需要各方面的綜合權衡。
我們整理了一下“新娛樂”與“人氣綜藝”在業態發展方向與媒體傳播內容的同步轉變,製作成下表:
因此,本文撰寫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推崇某個品類或品牌,而是希望大家能嘗試用一種輕鬆愉快的視角,在挖掘“新娛樂”業態的過程中有所啟發,幫助判斷其創新度和持久度。
新型業態的觀察淺析
我們以下面4種業態為例,看看綜藝節目帶來的新型業態的發展情況。
1. 劇本殺
《劇本殺》的線上游戲版本在16年悄然興起,其故事性、懸疑性、刺激性及自帶社交屬性吸引了大量年輕人。
兩年後,大陸最強綜藝衛視芒果衛視將其搬上螢幕,製作為規則簡化版的綜藝節目,並以高度嚴謹的劇本、毫無破綻的邏輯著稱。數據顯示,《明星大偵探》第一季點擊率量超20億,三季節目豆瓣評分均超過9分。
此外,《快樂大本營》、《極限挑戰》等節目也在後來的單集之中加入類似元素。隨著節目每季播出,劇本殺線下游戲便迎來一次又一次爆發。
如今越來越多觀眾,從“種草”到“入坑”這款主打角色扮演、邏輯推理的線下桌遊,讓劇本殺主題館瞬間成為新經濟、夜間經濟的“新寵”之一。
為了讓玩家更好地進入故事情節,商家們除了絞盡腦汁設計劇本、佈置實景外,甚至加入了服飾cosplay的環節,沉浸度越來越高。
毋庸置疑,劇本殺的流行,最有力的推廣手段之一,當屬綜藝節目幕後團隊的良心製作,例如他們對故事情節的反复推敲、他們與真實觀眾的多種緊密聯繫等。
據了解,為了在錄製時,明星拿著的不同角色劇本是絕對的嚴謹,每次編劇在精心策劃完一場“謀殺案”後都會在場外讓素人群眾率先體驗一把。
節目組甚至還把線索安排在現實城市裡的某一個場所、購物中心,讓觀眾也能夠幫忙明星尋找線索,一起“入戲”、一起“燒腦”,提升參與感。得益於有這樣高質量的節目來背書、加上與觀眾做高智商的互動,滿足粉絲們過戲癮的線下游戲業態當然就可以做得風生水起了。
2. 密室逃脫
比起劇本殺來說,密室逃脫的遊戲規則相對簡單,玩家們只需要在限時內蒐集線索解開謎題,化解虛構的危險,逃出密室,即為獲勝。
從媒體公開報導可知,大陸第一次出現“真人密室逃脫店”的時間是2008年10月,哈爾濱的一名學生創辦了真人版的逃脫民宅遊戲。
在2012年上海首家大型真人密室“X-Room”開業,玩家追隨者眾多,不到半年即收回了投資的600萬元成本,在當時引起風潮,還一時成為諸多年輕人的創業首選,一年之內全上海落地了200家以上的密室逃脫主題館,甚至走進了購物中心。
據有關數據統計,購物中心內規模較大的密室逃脫年平均盈利可達200萬-500萬元。
但因為下沉市場快、二三線城市的場地存在消防隱患、道具等供給質量良莠不齊,加上密室逃脫的故事對於大部分玩家來說也是“只能玩一次”,複購率低,滿場率就更低,很容易被市場淘汰,所以該業態後面幾年一直處在“洗牌”期。
而這樣的困局在2018年被打開,先是韓國電視台的《大逃脫》,場景已經達到了電影片場的高度,而且每個主題還串聯著一條完整的故事線,常駐嘉賓在尋找線索的時候也在拼湊出情節,節目組會在適當的時候用後期字幕清楚明了地給觀眾展示解迷的奧妙,各種的良心製作使節目被評為近年推理類綜藝中的最高分。
很快芒果衛視又買下版權推出了《密室大逃脫》,搶下口碑,並超越了15年就開播的《星星的密室》。
百度指數顯示,密室逃脫業態的搜索熱度隨著《密室大逃脫》的播出迎來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這檔綜藝的播出絕對可以說是令密室逃脫業態“起死回生”的一劑強心針。
就連遊戲的編寫者也腦洞大開,為了保持參與者的新鮮感和提升玩家體驗,此時此刻多個科技篇的實驗室逃脫正在續寫,值得期待。
3. 咪噠Live House
幾年前歌唱選秀類節目的熱播時期,不止傳統KTV,咪噠這樣成就麥霸“想唱就唱”的迷你KTV業態也曾一度野蠻生長,融資速度驚人。但因消費類型和方式過於快餐化、體驗差、缺乏社交性等弊端,所以衰退的速度也很快。
品牌為了抵住單一業態發展局限性,去年在有中國“娛樂之都”之稱的長沙,開出了咪噠音樂表演系,成為了五一廣場國金街的爆點主力店。
這家店放大Live House功能,除了自家拿手的自助K歌外,加上了舞台和餐飲酒水,還有網絡線上平台直播的融入,既可以“自己練”又能夠“聚眾High”,甚至還搞起了打分投票和選秀,成功轉型為“多棲”業態。
4. 街舞教室
繼大眾化歌唱類節目盛行後,細分市場下、主打年輕群體的街舞、說唱類競技綜藝也是這兩年的高熱度節目,比如《這就是街舞》、《這就是灌籃》等等。
談論到對商業業態的影響,除了有“造星”成名後的演藝人才紛紛與Live House、音樂工作室簽約外,舞蹈教室也是從傳統的拉丁、芭蕾課程培訓脫胎換骨為潮流的各類型街舞教學,受到青年消費者歡迎,成為健身以外更趣味的運動方式。
這些舞蹈教室的教學形式也一改嚴肅藝術的常態,反而帶有韓國“練習生”培養的味道,追隨者眾。
綜藝與新業態的連接
很顯然,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在不斷助燃娛樂業態。
那麼問題來了:綜藝到底為何能成為新型業態的“帶貨王”?是什麼造就他們之間的連帶性?
首先,目標客群的共性,同為“泛娛樂”產業的受眾。
綜藝節目觀眾以年輕人為主,18-29歲的用戶比例佔據半壁江山。進一步聚焦到這些新生代群體的觀看特徵時發現,他們重視個人意見表達和用戶互動,樂於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社區進行綜藝花絮和嘉賓動態的相關討論。
同時,另一項數據表明,這一批年輕人對線下娛樂具有高參與度,近62%的90後、00後對新鮮與刺激相結合的泛娛樂形態具有強關注度。從結果來看,似乎只要“參與”以及“討論”綜藝的場所,足夠合乎這些年輕人關注點,便有很大機會成為直接抓取年輕人流量的實在渠道。
第二,線下的娛樂場所能滿足群眾的明星情結。
從經典電影橋段,到真人秀節目外拍地,只要是非虛構的場景,都能成為旅遊景點、粉絲打卡點,粉絲總是熱衷於走偶像曾經也走過的路,想像自己作為劇中人,身處一樣的環境做一樣的體驗,參照著節目裡播出的那樣。
第三,艱深難懂的新業態,通過明星親身演繹,就是最高點擊率的說明書。
熒幕一直以來都是最強的廣告平台,借助明星代言、大咖背書,如果把場景和業態作為一種“產品”,那綜藝節目可謂是鋪天蓋地而又不花錢的推廣好機會。
如同前文所說的劇本殺遊戲,邏輯技巧、演技表現對於常人來說不是輕而易舉,這時候如果能參照學習同類綜藝節目裡明星嘉賓的機智表現,一定也會更懂玩。
三大連帶性之中,目標客群的高度契合可以說是對於商業地產行業來說最有利用價值的:
在電視頻道或網絡平台上,觀眾的自主選擇能反映出他們最直觀、最底層的消費需求,綜藝節目的名單或許能成為描繪消費者畫像的一個“標籤”,加上因為收看節目的人群是一組更廣泛的調研基數,將帶來更龐大的數據庫。
譬如可分為愛看《這就是灌籃》、《這就是街舞》一類熱血亢奮的運動類綜藝觀眾;而文青、旅遊愛好者則青睞《嚮往的生活》、《奇遇人生》、《樂隊的夏天》;熱衷《創造101》、《明日之子》等選秀節目的觀眾普遍比較年輕化;而選擇《奔跑吧》、《極限挑戰》此類輕競技綜藝的觀眾,則大概率是尋找放鬆時光的人群……
清晰認識到這些消費者畫像後,便可以通過各自需求的細分休閒娛樂業態滿足。
綜藝範兒新業態的未來
既然多款娛樂業態的盛行在綜藝節目裡都是有跡可循的,而且形成原因也能夠被理解,那我們不妨通過了解國內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來嘗試一下,預測娛樂業態的未來進化方向。
第一階段大致是在20-30年前,綜藝節目的雛形是以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正大綜藝》為代表的港颱風十足的合家歡明星表演節目,躥紅在全國及地方“水果”衛視,時至今天都是回憶90年代的文化符號代表之一。
這個時候的綜藝節目以高知名度的明星台上表演為主,“高高在上”、“不接地氣”,民間娛樂並沒有與之有關聯,更別說啟迪了。
第二階段,大約是在上個階段的10年之後,電視上開始出現模仿歐洲選秀類的綜藝模式,如《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以及今天的《中國新聲音》。
舞台越來越華麗、評委嘉賓陣容越來越強大,這些能帶動娛樂“造星”產業的素人經濟開始萌芽,並在我國經久不衰,引領著KTV成為無數少男少女的練歌房和“舞台”。
第三階段,《奔跑吧》、《爸爸去哪兒》、《花樣姐姐》、《妻子的浪漫旅行》等仿照韓國綜藝模式的室外真人秀開始批量生產,跳出節目組刻意搭建的場景,反而更在意明星在生活當中的真實表現。觀眾發覺與明星的距離拉近了,內心的明星情結也更容易實現,開始尋找日常生活中和明星一樣的“玩法”來體驗。
而到了眼下這個時代,《奇遇人生》、《朗讀者》、《嚮往的生活》這樣的心靈療愈類及名人導讀類的“慢綜藝”開始深入民心,贏得收視口碑雙豐收——很顯然,文化類綜藝的倍受推崇,與當今消費者的精神訴求高度契合。
在一項職場精英壓力狀況調查中顯示,我國七成人認為自己工作導致的壓力過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慢綜藝”逐漸成為解壓工具,幫助人們在浮躁的社會上慢下來,通過閱讀、戶外旅行、情感生活觀察為他們帶來“詩與遠方”,這些綜藝節目比拼死拼活的競技節目更能留下足夠思考空間。
另一方面,《中國寶藏》、《神奇的漢字》、《中餐廳》這樣能深耕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文化和美食文化的綜藝節目,也是具有相當的市場和價值的。
因此,通過借鑒當下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來把握未來娛樂業態的下一步,簡單概括或許應該是:貼近深層精神追求、體現知識傳遞、鼓勵本土創新。
我們解讀“慢綜藝”時發現,行業內似乎也在催生一些更懂治愈、講求精神成長性的”慢娛樂“業態。
例如喜馬拉雅這一品牌發掘到“書中黃金屋”的商機,創造了“朗讀亭”、“有聲圖書館”這樣的“聽書”業態類型,甚至和西安政府合作,在歷史古城的創業者咖啡街區上開出了獨棟的“喜馬拉雅萬物聲”。
作為品牌首個線下體驗店,該門店裡紙質書比例降到30%以下,更多的面積是佈置給從“聽書讀書”延展開來的內容,分配給階梯路演大廳、咖啡閱讀、親子DIY教室等區域,當然還有喜馬的掃碼聽書牆、以及與西安博物館合作的文創產品售賣區等。
這一新穎的業態吸引了不少周邊高新區的夜貓族、深愛閱讀的西安人、以及遊客,為街區帶來了勃勃生機,成為當地最反傳統的書店。
編劇這一角色是穩住綜藝節目口碑的幕後推手:他們反复琢磨出來的創意噱頭、抖的包袱,都只為了不斷迎合審美取向越發向上的觀眾。同樣,商業項目的誕生其實也是需要擁有這樣的“造星”精神和對業態內容的把控,才能滿足挑剔的消費者,引導其在我們創造的場所中停留。
如果說綜藝節目的大規模興起與爆發式增長,是當今中國社會的觀眾市場所需,那麼去思考這些綜藝節目對商業的細分化影響、並由此推導出與時俱進的招商邏輯,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有明星參與的綜藝節目,更多是帶有價值觀取向的引導、行為動機的引領、甚至是人生方向的指引等重要作用,因此尤其要對節目的三觀方向、安全係數、落地關聯度等進行全面考量,對應的,線下的商業新業態,也需要從這些維度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設計,切不能放大商業利益,弱視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