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上海歷史的歐洲折衷主義建築:上海郵政總局

上海郵政總局 這棟建築物是1924年竣工,建築風格屬於歐洲折衷主義風,由於佔地很廣加上建築風格突出,曾名列上海十大建築之一,目前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約為兩萬五千平方米。

立面採用古羅馬建築風格,柱座、柱身到柱頭的經典三段式立面排布,柱式則採用了優雅而動感的柯林斯柱式,遠觀壯觀,近觀則充滿細節。主入口上方的塔樓為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典雅而雄偉,頂部有青銅塑像。據資料說明,「南面正中為希臘神話的信使Hermes,戴有翼帽,手執雙蛇纏繞與信鴿之杖,腳生翅。Hermes為信使與商業之神,英國奉行重商主義,除了在上海租界,在倫敦市中心的Piccadilly Circus(皮卡迪利圓環)也立有飛奔的Hermes青銅雕像一座,至今猶存。這些雕像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破壞…」只不過現在只能遠觀,因為位於大樓五層是屋頂花園,東南角有一座巴洛克特色風格的鐘塔,站在這座觀景平台上可觀賞蘇州河風光、遠眺浦江兩岸的美麗景色,很適合拍拍照。但可惜的是屋頂花園目前已不對外開放了。

大樓建造之初就是以郵政總局的功能去設計,除了郵政辦公之外,也包含了信件處理分發的功能,建築呈現U字型的排布,U字型中所包圍的空間就是提供郵局車輛上下郵件包裹的地方。這座有80年歷史的大樓在2003年開始進行修繕,同時撥出2,800平方米的面積用於設置上海郵政博物館,主要展㕔位於二樓,底層的中庭則陳列各時期的郵運交通工具等等,是全國郵政行業內開辦的首家博物館,而透過郵政博物館的空間也可以一覽郵政總局的全貌。

過去它是上海郵政總局,2004年江澤民親提了『上海郵政博物館』字跡,並於2006年對外開放。

郵政總局的入口就有醒目的上海郵政博物招牌,而這個入口其實是郵政總局的入口,博物館的入口其實在主館的背面,但也無礙參觀路線的安排,因為可以先參觀一下上海郵政總局的室內建築,再參觀郵政博物館,一舉兩得。郵政總局入口門頭很氣派,是對稱典雅的歐式風格,入口位於建築最顯眼的轉角位置,直接面對著四川北路陸橋,一進大門,羅馬式的立柱、旋轉型樓梯、房頂上高掛著華麗的吊燈,滿眼都是歐式建築風格。底層的中庭陳列著大清郵政馬車、1917年購置的第一輛郵運汽車、第一條定期航空郵路飛機以及 行動郵車 火車車廂郵局等實物模型,還能看到大清郵政局的場景。


而也因為在建築轉角的關係,能夠安排的空間有限,所以進入之後的大廳空間顯得有點侷促,兩邊的圓弧樓梯順著挑高空間旋轉而上,登上之後面對的是一個常規尺寸的入口大門,這是1,200多平方米的二層樓營業大廳,當時也被譽為「遠東第一大廳」。

明亮的營業大廳有著兩層高的空間,光線從兩旁的落地窗戶進入,讓空間明亮而通風,而明確簡潔的柱樑構造格局也讓人感受到空間的俐落,室內裝飾上處處可見到細節,除了柱頭上及天花四邊的古典線腳,主樑與次樑的下方也刻劃著裝飾性的圖案,將原本的結構構造轉化成大氣規整的室內裝飾,地面的鋪面形式使反映了天花的結構佈置,沒有太過於裝飾的圖案,僅有小碎點的點綴,典雅而不浮誇,體現出郵局給人穩定而可靠的感受。另一個空間細節則是每一個服務櫃檯的窗口,不同於一般大陸郵局給人空間狹小且無序的感覺,郵政總局的櫃檯則是以花崗岩作為飾面,色彩也與牆體地板一致,皆為白色系且帶點灰色隨機自由的線條,優雅而不搶眼,櫃檯上的隔斷也不是一般的玻璃,而是Art Deco風格的金屬隔柵窗花,通透而形式也經典,完全沒有陳舊感。

二樓是寬敞的郵政大廳,分為四個展廳,講述了古今中外的郵政發展史,可以看到各種樣貌奇特的老郵筒和信箱,珍寶館裡還展示了不少珍稀郵票,比如世界第一套郵票黑便士、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以及 綠衣紅娘…等郵票珍品。在這裡可以模擬寫信、體驗在古老的郵局裡投遞快件的感覺。

欣賞郵政營業廳建築之美之後,營業廳的盡頭便是郵政博物館的入口,從這裡開始,進行一段郵政時空之旅,將時光拉回從前,體驗郵政的進步歷程!

知識小百科

折衷主義之定義

根據牛津英文字典對折衷主義的定義主要意指在哲學的思考或實踐的過程中運用折衷的方式。在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則指在哲學和神學中,從不同的思想體系中挑選若干學理而不採用各種學說的整個體系。而在大美百科全書對於折衷主義的解釋是指在哲學與藝術中,從不同的體系中選取各種學理,以創造新方法或新風格,該詞取自希臘文eklegein(選取或抉擇)。在哲學上若一哲學體系由不同的學說組成,在邏輯上是不相容的,或其他方面是相對抗的則被稱為折衷,而在藝術上被應用於一個吸收多種美學風格的派別或趨向的創作,這些創作若非在傳統意義上是和諧與美麗的,至少也是新穎的。

事實上,折衷主義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維多.古森(Victor Cousin)在1830年所提出的,原指由許多其他體系選取出來而建構的新體系。折衷主義並不贊同盲目的從過去的哲學體系中直接抓取以為今用,而是希望透過理性的思考並考量存於現代的適當性〔Collins,1978:118〕。根據古森在1853年所發表的文章「The True, the Beautiful and the Good」所示,折衷主義的產生是在一個歷史決定論時代中研究哲學史所衍生出來的必然結果,以期能指認出在不同歷史時期中所強調的特徵因素。但當我們將其從原本互相矛盾的哲學體系中移出並加以組合後,便構成一連串的思想體系,古森稱之為「活的系統(a living system)」〔Collins,1978:118〕。如果從折衷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建築的發展,古森所提出之「活的系統」的產生可以抒解了樣式抄襲的絕境,也將帶給建築師更寬廣的路。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daviddu.com/home/2017/01/07/sh-post-office/

http://www.davidwin.net/?p=1872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