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國學院聯盟

首創一帶一路13國組學院聯盟 舒適交流

(本文來源: 中時電子報百度文章,百家號: 澎湃新聞)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所大專院校的政治、國際關係學院負責人齊聚上海,於13、14日在復旦大學成立「學院聯盟」,成員包括大陸、俄國、印度、南韓、巴基斯坦、伊朗、印尼、泰國、越南、蒙古、匈牙利、波蘭、拉脫維亞等13個國家。

 

上海復旦大學於13、14日舉行第二屆「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國際論壇,期間上述各國的政治、國際關係學院負責人齊聚一堂,就「一帶一路」與新型國際關係建設,以及學術、學者、學生的國際合作進行相關討論。

 

在名為「共建『一帶一路』與新型國際關係建設:現狀與展望」的分論壇上,各國同意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發起的提議,正式成立學院聯盟。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執行院長蘇長和表示,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是新型國際關係建設的重要力量,但是這些國家彼此之間瞭解不足,各國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院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和國際關係教育,在民間溝通上起到先導性作用,幫助彼此減少相互理解赤字問題,培育共同發展的民意基礎。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是聯盟的發起方。蘇長和提出,學院聯盟是一個學術學生學者交流合作網路,應秉持“4C”理念,即“舒適性”(comfort)、 “合作性” (cooperation)、 “互相理解的共同體” (community of mutual understanding)和“共同聯繫網” (connective network)。

 

蘇長和認為,聯盟是一個包容開放的非正式組織,其把“舒適性”放在第一,意在強調學術來往中不強加任何價值和立場,在平等、舒適的基礎開張務實的合作,舒適性也是中國現在在雙邊和多邊外交中經常強調的一項原則。

 

與會的院長就聯盟未來建設提出了近四十條有價值的建議,包括加強學生和教師溝通、學分轉換、跨國雙學位專案、暑期學校、學者實地調研、遠端網路課程、互派學者講授各自治國理政有關的課程等。聯盟4C的理念,同現在世界上流行的共商、共建、共用全球治理理念是一致的。

13國

 

 

全球治理的規則、民主、發展赤字

 

全球化、資訊化浪潮席捲全球,給國際社會帶來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諸多機遇和需求。在此背景下,傳統國際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面臨時代衝擊。

 

拉脫維亞大學政治系主任艾維塔·萊茵荷德(Iveta Reinholde)認為,資訊化模糊了“地域”的概念,並且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國土安全”、“全球變暖”等政治議題的認知。

 

韓國延世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李鄭延(Jeong Yeon Lee)同樣強調,當推動“全球化”的兩架馬車從以往的貿易和金融資產流通逐漸轉變為人口和資訊流動,這意味著現有的國際關係體系應該適應包容不同文化背景。

 

然而,全球治理的發展局勢並未走向適應與包容,反而出現了倒退的、封閉的、排外和孤立主義的“逆全球化”趨勢。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退出《巴黎協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中涉及國際法院管轄問題的相關議定書等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的決定成為這一趨勢的突出表現。

 

矛盾交織、衝突頻發、不確定性上升的世界格局,已成為全球範圍生產力發展和治理體系滯後的矛盾產物。

 

“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治理正面臨不同程度上的規則、民主、以及發展赤字,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訴求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阿加亞·巴特尼克(Ajay Patnaik)在論壇期間說道。莫斯科國立大學政治學院副院長安童·康普列夫認為,歐亞經濟聯盟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可以通過合作,為歐亞經濟合作提供新的聯結。

 

 

構建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或徹底逆轉,而意味著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經過近40年的發展後,正呼喚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到來。

 

作為中國所提出的新型國際關係模式,“一帶一路”倡議立志於構建“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通過數位資訊技術和基礎設施網路,強化發展中國家與世界市場之間的聯結紐帶、通過促進全球產業鏈和科技生產力的均衡化推動經濟公平與普惠發展。這也成為復旦大學成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國際關係學院“學院聯盟”的題中之義。

 

論壇唯一女性發言人、來自拉脫維亞的萊茵荷德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於它加強了各國的聯動性,並試圖創建一個國際治理網路,使國家、個人、企業等不同行動者(actors) 都能有效參與。

 

目前,印度未明確加入“一帶一路”,但這絲毫不妨礙來自印度的學者巴特尼克對這一學術聯盟體興趣濃厚。他告訴澎湃新聞,“中國和印度在確實存在一些分歧,比如領土爭端,兩國需要進行更坦誠的溝通,而‘一帶一路’倡議為兩國提供了良好的對話機制,尋求共識。”

 

巴特尼克進一步認為,“一帶一路”在帶動中印經濟貿易發展的同時,也能為兩國政治外交關係帶來積極影響。

 

曾經出任外交使節、具有實踐經驗的泰國蘭實大學外交和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頌蓬·尚官本(Sompong Sangnanbun)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能為全球改革注入新想法,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使這些想法更具說服力。

 

針對西方某些國家和媒體有關“’一帶一路’作為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後來者’,必將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炒作和指責,與會專家也進行了開誠佈公的討論。

 

來自波蘭華沙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盧卡什(Lukasz Zamecki)在論壇上提醒,中歐連接著東方與西方,“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出應重視新舊觀念在當地的摩擦和碰撞,並引起重視。

 

越南人文社科大學學術部主任裴成南(Bui Thanh Nam)進一步提醒注意,這種觀念的衝突往往具有更大的潛在風險。

 

對此,復旦大學的蘇長和教授回應說,衝突並非如歷史上西歐內部國際關係那樣是唯一的定律,國際關係完全可能以一種新的方式向前發展。裴成南也同樣看到了機遇,他向澎湃新聞呼籲,發展中國家也應致力於成為世界兩個大國——中美兩國交流的(更多)平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