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鯤鵬會

老手藝,新潮流:非遺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重生

1. 非遺之美:從歷史文化中尋找現代自我

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非遺」,涵蓋了人類歷史中代代相傳的習俗、藝術、節慶和工藝,它們記錄了過去的智慧與價值觀,讓我們能夠透過這些文化遺產重溫歷史的軌跡。從古老的戲曲《白蛇傳》到節日傳統如清明節,從潮州工藝到醒獅舞,甚至是海底撈變臉,這些傳承既是祖先的智慧凝結,也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映。這些「非遺」項目讓人們能夠體會到過往生活的質樸與精神,成為現代人探索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資源。

2. 政策與教育雙管齊下:非遺復興的推動力

政策支持是非遺保護的基石,自2010年起,中國大陸政府透過定期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和設立非遺保護中心來推動非遺的保護。這些政策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平台,也為更多人接觸非遺創造了機會。比如博覽會涵蓋傳統織繡、印染、陶瓷、雕刻等多種手工技藝,為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復興鋪路。同時,越來越多的學校設立非遺課程。

比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在2019年推出了「非遺文化傳播項目」,透過多語種的文檔和視頻,向國內外介紹如宋江皮影戲、三林瓷刻等傳統技藝,促進非遺的國際交流。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則專注於服飾製作和民族刺繡,學生們學習傳統技法,並將其融入現代設計,像是貴州少數民族學生還能用這些技藝製作布料和飾品銷售,實現傳統與市場的結合。清華大學更是將陶瓷、剪紙、紡織等技藝納入藝術課程,並透過工作坊形式,讓學生在大師的指導下學習和探索這些古老技藝的現代應用。這些學校的努力,讓非遺在年輕一代中得以傳承並煥發新活力。

3. 市場與科技:非遺新潮流的推動者

非遺的重生並不僅僅依賴於政策支持和教育,市場需求與科技進步也成為促成非遺「逆風翻盤」的重要推力。許多年輕人不僅熱衷於傳統文化,更開始追求具有「匠心」的生活方式。例如,故宮文創推出的景泰藍手環、耳飾等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滿足了年輕人對「高級感」的需求。2023年,故宮文創產品的年銷售額突破了15億元,成為非遺與市場成功結合的典範。

短視頻平台如抖音也極大地推動了非遺文化的流行。通過「非遺合夥人」計畫,抖音助力非遺傳承人走進公眾視野,讓古老技藝成為年輕人熱衷的話題,許多原本不知名的地方非遺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國大陸地域廣闊,非遺項目繁多,很多人甚至不太瞭解自己家鄉的非遺。以往的推廣活動往往範圍有限,互動不夠,但短視頻的傳播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比如話題挑戰、社交媒體上的貼紙和音樂徵集,都有效吸引了關注,並讓一些參與者意外走紅,真實的收入增加也鼓勵了更多人投入非遺事業。例如博主@九月發起的糖畫挑戰賽,利用短視頻展示糖畫製作過程,讓傳統技藝迅速走紅,播放量已達8000萬次。短視頻平台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形式,使非遺不再是單向的展示,而是擁有互動性的文化體驗,激發了年輕人參與的熱情。

在抖音和“非遺”傳承人的角度看,追求經濟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也帶來了擔憂。過於重視市場需求可能導致一些非遺項目被忽視,甚至影響傳承人的心態。抖音的推薦機制使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導致一些文化價值更高但難以盈利的非遺項目被冷落。

如今市場的影響常常使非遺被過度消費,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現代傳播手段雖然有效,但也可能對文化傳承造成傷害。儘管短視頻因其短小、搞笑和易於操作而受到歡迎,深入的內容製作和良好的觀眾體驗也非常重要。最終,尊重和敬畏“非遺”是其有效傳承的關鍵。

正如有人說:「文化不是用來守住的,而是用來生活的。」我們每一次接觸、使用甚至分享非遺文化,都是讓這些老手藝變得更鮮活的一次選擇。潮流可以隨時間改變,但那些匠心與故事將在我們的選擇中延續下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