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鯤鵬會

甘肅︱敦煌 佇立千年的凝望

敦煌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繁華的綠洲,吸引着中亞和印度的朝聖者和商人穿梭於此。技法精湛、色彩明亮的敦煌壁畫和石刻,是中國佛教文化巔峰期的宗教藝術瑰寶。與長城不同,古老的敦煌兼容並蓄,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符合當代中國全球影響力的主題。

20世紀最偉大的四大考古發現之一,就是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據胡適曾在演講中提到,1900年時,發現藏經洞的道士王圓籙及他的助手楊果,一開始並不瞭解這些經卷的價值。他最初把經卷當成能夠治病的符咒,向附近居民售賣,所得錢財要拿來修他主持的那間破廟。敦煌有古文卷的消息傳開了之後,引起了西方探險家們的興趣。

1907年5月,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來了。他的領路人蔣孝琬為他以四十個馬蹄銀錠,向王買走七千份古寫本、刻本卷子、殘片散頁六千多號,以及一些佛絹畫、佛幡等,總計230捆,裝了29箱。這些文物後來被帶回英國,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1908年春,法國人伯希和在烏魯木齊從官員口中聽到消息,立刻趕往敦煌莫高窟與王圓籙進行交易,以五百兩銀子買走六千餘件。

伯希和得清廷允准,將大批經卷從天津乘海輪運往法國巴黎。他又帶一些經卷到北京向羅振玉蔣斧王仁俊曹元忠董康等古文名家請教內容,瞬間引起北京城乃至全中國的文化界、知識界大嘩,紛紛呼籲清政府立即制止外人竊奪、購買。清政府最終才在1910年派員至敦煌,將經卷全數運回北京。其後30年間,外國考古隊、歷史研究者絡繹不絕,當然,也有文物盜賊來此。

法藏伯希和敦煌文獻手稿

據說王圓籙後來也知道這些經卷奇貨可居,便事先從藏經洞中偷搬出許多綑經卷,別藏於寺廟的轉經桶中或其他洞窟。不過,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圖記》裡面,是這樣紀錄的,「他(王圓籙)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與其批評王圓籙是財迷心竅盜賣國寶,不如說他只是一個見識不高,守著一畝三分地的窮道士。爭論一個經常吃不飽飯的道士是好人還是壞人,不如看一看當時的現實狀況:國弱且衰,外人便可以隨意侵門踏戶,或賤買或掠奪文物資產。

1961年,新中國還是一窮二白的時候, 莫高窟就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歷經近30年的搶救,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中外交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產,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民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

敦煌研究院於上世紀80年代進入對於莫高窟的「科學性保護」時期,並早在1993年就開始了 「數位化保護」方面的探索。該院於2006年成立「數字中心」至今,在莫高窟完成了120個洞窟的攝影採集、40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20個洞窟的全景漫遊和20身彩塑的三維重建。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已經上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從網上走進敦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