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鯤鵬會

大運河非遺 聚揚州展魅力

京杭大運河非遺

(全文轉自中時電子報,作者:于鋒、邵丹)

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更是文化資源豐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區7個,遺產點22個,分布2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為主題的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於5月4日-6日在揚州市花都匯一號展廳舉行。

本次展覽將非遺專案歸納為園林園藝、名師大匠、非遺文創、非遺體驗、非遺展演五大區域,展覽分為亙古遺音、雕版古風、靈剪巧刻等12個主題單元,展示展演各類非遺代表性專案113項,其中來自江蘇省內的有78項,來自江蘇省外的有25項,包括古琴藝術(廣陵琴派)、金陵刻經、揚州剪紙等七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專案。馬維衡、張玉新、陳義時、楊兆群等藝高名重的非遺名家在現場為觀眾介紹和展示運河非遺的獨特魅力。

展覽現場還安排了非遺戲劇展演,選取江蘇各地最傳統、最經典、最能代表戲曲發展水平的劇種和經典劇目,揚州彈詞、淮劇、黃梅戲、滑稽戲、昆曲、淮海戲等門類的中青年名家次第登場,這些戲曲曲藝門類的誕生和發展,都與大運河有密不可分的密切聯繫。

運河非遺多姿多彩,內容包羅萬象,保留著很多已遠去的運河記憶。興化的國家級非遺專案「傳統木船製造技藝」傳承人周永干來自造船世家,「我家祖輩造木船,我們的船從興化出發,到高郵進運河,將興化的農產品賣到江南,然後拖回來一車車石頭,用於鋪路造房。」周永干一直堅守著父輩傳下來的造船手藝,他造的正是當年在運河航行的「漕船」,「漕運船和海船不同,底部平坦,為的是多裝貨」,舉著船模,周永幹對運河漕船的特徵如數家珍。

以金壇刻紙國家級傳承人楊兆群領銜的11位剪紙藝術家則試圖用手中的剪刀來還原運河景觀。「我們正在創作的是一幅百米剪紙長卷《大運河》,參與的藝術家來自運河沿線的江蘇、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省市,都是喝著運河水長大的。」楊兆群等藝術家們將刻紙、剪紙等技藝和運河沿線省市的地域特色融於一爐,多方位呈現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滄桑巨變。此次率先展出了《大運河》常州段部分──《龍城古運河圖》。

如果說剪紙表現的是運河柔美纖細的一面,孟河斧劈盆景作品《京杭大運河》則給人以雄渾開闊的視覺衝擊。為了本次非遺展,受江蘇省文旅廳委託,孟河斧劈石盆景製作技藝傳承人魏達榮、魏玉宇父子,歷時半年,用了珍藏已久的18噸石材,打造出長達18米的《京杭大運河》,成為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

「18米的長度象徵京杭大運河1800米的長度,我們壘築出普陀山、鍾山、泰山、長城四個運河沿線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標識,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魏玉宇希望這個作品能夠代表運河兩岸的壯美風光和厚重歷史,展示大運河綿延千年,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

「我們希望民眾不僅要走近非遺,還能夠體驗非遺,愛上非遺,把非遺帶回家。」顧紅霞說,本次展覽特地設置了非遺文創展示區與非遺民俗文化體驗區,讓民眾全方位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承載悠悠鄉愁的大運河非遺如何傳承,曾是擺在非遺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培養運河非遺志願者是揚州在這方面做的有益探索。「我們先後培養發展了1000多名非遺志願者,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真正愛非遺,想從事非遺傳承事業。」利用休息時間,志願者們走進校園、社區、景區、企業,向社會公眾傳播非遺知識。很多人還成長為非遺傳承人,「三年前,揚州通草花曾瀕臨失傳,幾位年輕的非遺志願者加入進來,愛上了通草畫,如今已擔起傳承的重任。」顧紅霞說。

展覽現場,18名來非遺志願者用講故事和表演的方式進行講解,演繹運河非遺的「前世今生」。來自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揚州評話演員譚敏是其中一員:「我推廣的是揚州剪紙,這個非遺專案與我的行當揚州評話一脈相通。」進社區,進學校,譚敏用接地氣的揚州話傳授剪紙技藝,讓很多孩子們拿起剪刀,成了古老非遺專案的小粉絲。

非遺走進社會,來到大眾身邊,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揚州古琴藝術家馬維衡說,「廣陵琴派」就是典型的運河非遺,她的誕生與運河造就的明清時代揚州的商業繁榮密不可分。如今,已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專案的廣陵琴派依然在煥發青春,「當年我入門時,揚州學琴者不超過5人。如今,隨著古琴藝術的廣泛普及和有序傳承,光揚州市就有1萬多人在學習古琴。」這一運河滋養孕育的非遺專案早已經走出揚州,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鯤鵬會也有到過京航大運河!來看看吧~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