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裡,有一隻中國風樂隊,叫做 ” 墨甲 “。
樂隊剛剛完成了首演,名叫《墨甲幻音》的舞臺劇。
蒼翠的竹林,池上的蓮花,冬季蕭瑟的山野間,有生靈在奔跑:
三位樂手雖不是人類,卻有各自的風骨,透過不同樂器裡散發出來,講起了舒緩或昂揚的故事。
這場演出的主角是三位各具特色的機器人樂手。它們分別是竹笛機器人“玉衡”,箜篌機器人“瑤光”和排鼓機器人“開陽”。這三位機器人樂手組成的“墨甲”機器人樂隊,是國內第一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機器人表演團體。三位機器人樂手演奏的樂器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竹笛,箜篌和排鼓。機器人分別採用了吹奏、撥弦、打擊三種截然不同的演奏技法。機器人演奏的樂曲全部是原創音樂,也都是由作曲家根據機器人演奏的特點為樂隊量身打造的。
墨甲機器人樂隊由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未來實驗室,以及北京希格斯木甲文化公司聯合打造。團隊去年9月建立,由清華大學師生與畢業生創業團隊組成。除了機器人相關領域專家外,團隊中還包含雕塑藝術家、新媒體藝術家、音樂家等,是一個涵蓋多學科的創新小組。
實現人類達不到的水準
機器人樂隊首席科學家、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指出,3位機器樂手的組合,需要在音樂上有雄厚的主體調,還得注意伴奏的節奏點,整體編曲也要有整體線條;最終在諮詢許多音樂專家意見後,選擇笛、箜篌、排鼓這3個樂器。
機器人樂手與人類不同,在演奏音樂時不須換氣,因此較有氣勢。米海鵬說,竹笛機器人玉衡在演奏時,有大量、快速的跳躍節奏,還能實現連續、跳躍的長音。
傳統排鼓一組5台,一般需要2隻手演奏。排鼓機器人開陽有4個手臂,能同時敲打4個不同音階的鼓,實現人類樂手達不到的演奏水準。
人類演奏箜篌時是能以兩手撥弦,但這對機器頗有難度。米海鵬說,箜篌機器人瑤光在台上其實分為兩部分,除了有模擬撥弦動作的機器人外,還需搭配一個能自動撥弦的箜篌。
據介紹,這是國內第一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機器人表演團體。在談及研究最大的難點時,項目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表示,三位元機器樂手的造型是專門請雕塑家來設計的,因此三個機器樂手的身高比例和體型都賞心悅目。
如何展現人味最難
米海鵬透露,由機器人來演奏傳統樂器,最大困難就是如何讓其展現人類的韻味;以吹笛子為例,人能透過口、舌、氣息來控制聲音,但這些演奏技巧就很難以機器呈現。
清華團隊說,這本是技術上最先攻克的一隻機器人;可是,如果只是吹准了音符,也揮灑不出竹林中的意氣。
人類吹奏的時候,氣息時而強時而弱。故事和情感,便是從不同氣息的組合裡油然而生。
為了改變機器人一以貫之的平淡氣息,團隊仔細調教了一番:
每一個音,要用怎樣的氣量來吹響,都經過了嚴格設定;並且每換一次笛膜,還要重新校準,調整氣流。
大量調試過後,玉衡才有了今日的技藝。
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中寫道:“(科技)不再顯得那麼冷酷。我們開始看透科技的物質偽裝,認為它首先是一種行為。雖然有外殼,但它的核心是柔軟的。”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蓬勃發展,如何看待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如何促進藝術與科技的進一步融合,是新時代的哲學命題。墨甲機器人樂隊的誕生,是技術和人性彼此靠近的一次積極嘗試,也是通過技術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一次有益探索。
小編碎念
身為國樂底子出身的小編我甚是有感吶~想不到科技已經進步到這種地步了!
我心裡一直認為在彈奏時透過肢體、指法、力度、氣息去詮釋曲子的情感是機器怎麼樣也學不來的。
但也同時害怕再過不久後,AI將會更發達,機器人學會模仿人類,也能突破人類的極限,去演奏一些快速且精準零失誤的樂句,這對我們將會是非常大的衝擊。